妈死了,爸疯了,爷爷重病倒下了
孩子砍柴放羊,还要照顾疯爸爸;成绩依旧顶呱呱
有慈善机构愿意收养年幼的3姐妹,但她们迟迟不点头
大山里的天使 再苦也不离开爸爸
【引子】
“妹妹,起床!上学啦!”
“鸡叫了吗?”
“早就叫了!”
“我怎么没听见。”
“你睡得太死了!”
“姐,我们要是能有个闹钟就好了。隔壁家养的那只鸡,叫得太小声了。”
“别啰嗦了,快点穿衣服。我还要去煮东西给爸爸吃!”
……
3月19日,6时,天还没亮,山坳里雾蒙蒙的。12岁的蓝晓萍,听到隔壁家的公鸡打鸣后,就条件反射般地从床上弹了起来。家里没有钟,她习惯了拿隔壁的鸡当“闹钟”。只要鸡一打鸣,晓萍就知道要起床了。
叫醒9岁的妹妹起床后,晓萍还要去生火煮面条,给精神失常的爸爸吃。
煮好一碗素面给爸爸后,晓萍将他反锁起来。她来不及吃面,就拉着妹妹的手出门,往山上爬。她们要去上学,学校在山的背面——一个同样陡峭的山坳里。
山里很安静,没吃早餐的姐妹俩,都能听到对方的肚子发出“咕噜咕噜”的叫声……
悲伤童年,妈妈在她6岁的时候去世了
晓萍的家,在都安瑶族自治县拉烈镇崇业村弄后屯,她在崇业村小学读书。她有一个姐姐、一个妹妹。姐姐14岁,叫婉萍;妹妹9岁,叫云萍。6年前妈妈难产而死,当时晓萍才6岁,但是她已经记事了。
直到现在,她还记得妈妈的样子:“妈妈很漂亮,会绑很好看的头发。”
“三姐妹里谁最像妈妈?”
“人家都说我长得像妈妈。”晓萍说完,害羞地低头浅笑。这个漂亮的小姑娘,有个小酒窝,笑起来甜甜的。
“我帮你拍照吧?回头对比一下,看你和妈妈像不像。”
“妈妈一张照片都没有……”
不过,毕竟是个爱美的小姑娘,禁不住同学们的怂恿,她很快又出现在了镜头前。
放学了,记者跟着晓萍往她家走。晓萍一边走一边若有所思地望着不远处——晓萍妈妈的坟。
晓萍回忆说,妈妈死后,每到晚上,她和姐姐总是躲在床上打抖,害怕有鬼出现,但又期待妈妈能回来。
“上学了才知道,世界上根本没有鬼。”说完,晓萍叹了一口气。
晓萍时常梦到妈妈,梦里,妈妈总是在给她绑头发。“醒过来的时候,才发现是妹妹压到了我的头发……”
爸爸疯了,爷爷病了,年幼二姐来当家
从学校走到晓萍家,要爬一个山坳,走约2公里水泥路后,又往山坳下走。山路崎岖,走不习惯的人,可能要花半个多小时,但晓萍两姐妹走起来,只用不到20分钟,如履平地。
晓萍家到了。那是一栋破旧的木头瓦房。第一层是羊圈和柴房,第二层住人。
屋内空空荡荡的。只有一名男子嘴上碎碎念,不停地走动。“那是我爸爸。不用害怕,他不打人的,就是乱说话乱吃东西。”晓萍的爸爸在今年春节前突然精神失常了。当时摔了一跤,去医院住过一段时间,没能治好。回来后,他生活不能自理,爱说胡话,什么东西都往嘴里塞。
三姐妹的叔公和婶婆住在隔壁,听到晓萍家有声响,他们连忙赶了过来。“同一个村,又是亲戚,我们平时能搭把手就尽量帮忙。孩子们中午在学校吃饭,所以中午我们会给他(晓萍爸爸)送饭。早餐和晚饭,基本上就是孩子们自己弄了。这几个孩子很懂事,就是命太苦了……”婶婆一边说,一边叹气。
叔公说,三姐妹的爸爸和爷爷在没有病倒之前,还能种点玉米养几头羊,勉强能糊口。谁料,爸爸刚精神失常不到一个月,爷爷就又病倒了。孩子们的两个叔叔,都在外打工,有一个已几年没回过家了。三姐妹中的老大婉萍读五年级,因为家附近的崇业村小学只有一至四年级,所以她只能到离家比较远的尚育小学寄宿上学。现在的蓝家,基本上就是12岁的晓萍在撑着。劈柴做饭、洗衣服、伺候老爸,晓萍早已不在话下。
家里穷,钟坏了大半年,每天都“闻鸡起床”
晓萍和云萍都长得瘦瘦的,比同龄人矮小。
“家里穷,营养不良。老二和老三都不吃早餐。”晓萍的数学老师蓝吕环说,晓萍最近总是不吃早餐,精神也不太好,“估计是晚上睡不够”。
“早上起来事情太多了,来不及吃。留着肚子在学校吃免费的营养午餐。”晓萍不好意思地解释。
晓萍家2014年度享受低保,每人每月有五六十元。2015年度她们家没有名额,因为同村很多家都是这么贫困,只能轮流享受。
爸爸和爷爷相继病了,只有爷爷能每月领75元的养老金,钱根本不够花,一日三餐只能靠叔公婶婆等族人接济。族人不时会送点青菜和肥肉过来,晓萍负责煮给爸爸、妹妹和自己吃。
采访前的一个星期,晓萍刚满12岁。
“你吃过蛋糕吗?”
“没有。我没见过真的蛋糕。只在电视上看到过。”
“同学过生日的时候,也没有蛋糕吗?”
“同学的生日,我都不去。”
晓萍学习之余唯一的爱好就是看电视。可是,大半年前,家里那台旧电视机坏了。她唯一的娱乐消遣也没有了。
电视机坏了不要紧,最郁闷的是,家里的钟也坏了。每天早上,她和妹妹只能“闻鸡起床”。隔壁家的鸡打鸣了,她就该起床准备去上学了。
3月的大山里,气温依旧低。她现在每天都穿棉衣上学,但脚上却穿着凉鞋,因为“走路多脚热”。她只有一双凉鞋,是前年爸爸给买的,现在早已挤脚了。

晓萍和妹妹在老师的办公室里,两个孩子有些胆怯。
砍柴放羊,读书识字,女孩样样做得好
除了煮饭,洗衣,晓萍和大姐婉萍还得背上柴刀去另一座山砍柴。
“刚开始的时候,肩膀很痛。久了,就习惯了。”晓萍说,为了省事,她和大姐每次砍很多柴回来,囤在柴房里。
爸爸精神失常前,养有6头山羊。爸爸病了以后,养羊的事自然也交到了晓萍的身上。
每天下午4时放学后,晓萍和妹妹云萍就匆匆忙忙地回家,把家里的6头山羊赶到山上吃草。等到羊吃得差不多了,她们又要费劲地赶羊归圈。之后,晓萍才能生火煮饭。
忙完所有的家务事,姐妹俩才能开始写作业。
姐妹俩很懂事,也很聪明。“两个孩子学习都非常自觉,成绩非常好。晓萍的数学成绩一直是90分左右,语文成绩也很优秀。就是性格有些内向自卑,不敢开口说话。”蓝吕环老师说,这两姐妹很招人喜欢,老师们希望她们能变得开朗活泼一点,于是经常逗她们,但是孩子总是说笑不出来。

对12岁的晓萍来说,砍柴之类的活早已不在话下。
有机会去儿童村,
却又不肯走
这么懂事的三姐妹,过得如此艰难,村干部和学校老师都在替她们操心。可是,毕竟山里教师和村干收入有限,捐钱捐物总不是个办法。于是,有老师将她们的情况告诉了都安当地爱心社的爱心人士。
爱心人士在登门探访后,在网络上为三姐妹寻求帮助。今年年初,南宁的几名好心人前去看望三姐妹,并捐赠了一点爱心款。都安交警大队事故处理中队的中队长谭芬是个热心肠的人。了解到晓萍家的困难后,联系了当地一家专门收养生活不济的孤儿、供孩子们上学读书的儿童村。儿童村的领导得知情况后,立即到村里实地调查核实。
可是,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变化——就在儿童村伸出双手同意接收这三姐妹时,这三姐妹却摇头了。她们迟迟不肯搬去儿童村。
“那么好的机会,为什么不去?”老师和同学们都很不解。
“我们都去了,谁来照顾爸爸……还是等爸爸好了再说吧。”三姐妹的回答,令人说不出话来。
眼下,晓萍和姐姐婉萍还有一个烦恼: 就算不去儿童村,今年9月老二晓萍也到了读5年级的年龄,她要跟姐姐一起到离家比较远的尚育小学住校了,只有周末才能回来看爸爸和妹妹。到时候,不到10岁的小妹怎么办呢?她能照顾好爸爸吗?她能撑起这个家吗?
想到这里,12岁的晓萍眉头紧锁。
|